骨热痛症危害不小,科学防治要先认准病情进展,3点不能忽视

登革热又名骨痛热症,是一种由登革热病毒引起的急性蚊媒传染病,主要通过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传播,多见于热带附近地区。在历史上,登革热曾经出现过数次大流行,夺走了成千上万的性命,因此受到广泛重视。

然而,迄今为止登革热并没有广泛获批的对应疫苗,且其临床表现多样,很容易错过最佳治疗时机。若能提前了解其发展过程与对应病况,或许能够尽早发现病情,这对延缓病况深化、改善患者治疗预期都有重要意义,这3个阶段,不妨了解。

1.发热期

登革热的发展第一阶段是发热期,通常持续2-7天。此阶段的主要特点是突发高热,患者体温迅速升高,有时可达到39-40℃,并持续数天。发热常伴有寒战和盗汗,以及睡眠质量严重下降表现。

剧烈头痛也是此阶段的典型症状之一,特别是前额部位,常伴有眼眶周围的疼痛。患者还会感到全身肌肉和关节疼痛,尤其是下背部和腿部疼痛明显,仿佛深入骨髓,因此登革热又被称为“断骨热”。部分患者在发热的2-5天内会出现红色斑丘疹或出血点,多见于面部、躯干和四肢。

此外,患者还可能出现食欲减退、恶心、呕吐、腹痛、乏力等非特异性症状。

2.危象期

登革热的第二阶段是危象期,通常在发热后3-7天出现,持续24-48小时,是登革热病情变化最剧烈的阶段。此时,患者的体温可能迅速下降到正常或略低,但并不意味着病情好转。

在危象期,患者常出现血浆渗漏,由于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,体液进入组织间隙,造成腹水、胸水和低血容量性休克,以至于死亡。

患者也可能出现出血倾向,如皮下出血、鼻出血、牙龈出血、消化道出血等症状。在此阶段,患者的病情变化迅速,需要密切监测和及时处理,以防止严重并发症的发生。

3.恢复期

登革热的第三阶段是恢复期,通常在危象期后开始,持续数天到数周不等。若能坚持过危象,随着体温恢复正常,患者的症状逐渐缓解。血浆渗漏现象会停止,体液逐渐回到血管内,尿量增加的同时,体重也会恢复。出血症状逐渐减轻,皮下出血点和斑丘疹会逐渐消退。

在此阶段,患者可能仍感到乏力、食欲不振,但总体病情趋于好转。需要注意的是,部分患者在恢复期可能出现心脏、肝脏等器官的功能异常,因此应继续进行监测和护理。

总之,了解登革热的各个发展阶段及其典型症状,对于及时识别和治疗该疾病至关重要。在发热期,应注意监测体温和症状变化,及时就医。在危象期,应密切监测病情,预防和处理并发症。在恢复期,应加强护理和恢复治疗,促进患者康复。通过科学的防治措施,可以有效减少登革热的危害,保护自身与家人健康。

【本图文由“轩辕岛”新媒体独家原创出品,作者棉花,未经授权,请勿转载、复制】​

Tags: